大家好,小百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三国人物郭嘉是哪里人,三国郭嘉历程及简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、慧眼识主郭嘉出生于颍川,少年时已有远见,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,于弱冠(二十岁)后便隐居,秘密结交英杰,不与世俗交往,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。
2、 21岁时,郭嘉北行去见袁绍,对袁绍的谋臣辛评、郭图说:“”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,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,从而可以立功扬名。
3、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,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。
4、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,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,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,建称王称霸的大业,实在很难啊!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。
5、就这样,郭嘉一直赋闲了六年。
6、建安元年(196年),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。
7、伤心之余,曹操写信给荀彧,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。
8、于是,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。
9、曹操召见郭嘉,共论天下大事,讨论完后,曹操说:“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,就是他了!”郭嘉离开营帐后,也大喜过望地说:“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!”从此,郭嘉便当上了曹操的军事参谋—军师祭酒,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,忠心效力。
10、扩展资料:个人作品《十胜十败》第一是“道胜”:袁绍作为世族军阀,礼仪繁多而杂乱,为其形式所羁;曹操“体任自然”,因时因事而制宜,“道”高一筹。
11、第二是“义胜”:曹操“奉顺以率天下”,顺应历史潮流,合乎道义。
12、第三是“治胜”: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,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“政失于宽”,而袁绍以宽济宽,所以无以御下;曹操“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”,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。
13、第四是“度胜”: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,任人唯亲戚子弟;曹操则“用人无疑,唯才所宜,不问远近”,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。
14、第五是“谋胜”:袁绍临事无策,优柔寡断;曹操机警果敢,“应变无穷”。
15、第六是“德胜”:袁绍沽名钓誉,喜受吹捧,“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”;曹操以诚待士;“不为虚美”,讲究实用,刑赏必诺,“与有功者无所吝”,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“皆愿为用”。
16、第七是“仁胜”:袁绍怀妇人之仁,见人饥饿,恤念之情形之于表,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,则“虑所不及”。
17、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。
18、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,而对于天下大事则“虑之所周,无不济也”,恩德施乎四海。
19、第八是“明胜”:袁绍惑于谗言,而曹操则明辨是非,“御下以道,浸润不行”。
20、第九是“文胜”:袁绍是非不分,曹操对于正确的“进之以礼”,不正确的则“正之以法”。
21、第十是“武胜”:袁绍用兵“好为虚势,不知兵要”,曹操则用兵如神,士卒有所恃,敌人闻而畏。
22、用现在的观点来看,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,包括了政治措施、政策法令、组织路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、心胸气量、性格、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,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。
23、郭嘉为曹操总结这“十胜”,也可能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,也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、要求,希望他能保有这“十胜”,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,自己也便有出头之日……任何推测都意义不大。
24、无论如何,郭嘉能说出这“十胜”,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,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