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国青年报:收到灾害预警,我们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】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,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!
1、“雨大就大去吧,省得去花钱游泳了呢。”日前,面对前来劝说撤离的街道干部和媒体镜头,一名北京市民给出了这样的回答。
2、受台风“杜苏芮”影响,北京自7月29日发布暴雨红色预警,同时启动全市防汛红色(一级)预警响应。基层工作人员着急找上门了,那名家在地势低洼平房区的居民仍拒绝撤离。
3、按照防汛指挥部的提醒,预警期间,居民非必要不外出。企事业单位,除保障城市运行、民生服务等外,非必要不要求员工到岗上班。旅游、各类演出活动、线下培训均被暂停,各大景区也暂时关闭。
4、这些应急措施打乱了很多人的计划。北京的暑期是旅游旺季,各大景点一票难求。一名游客在预约页面甩开几万人,好不容易提前约到故宫、国家博物馆门票,又抢到火车票准备进京游玩,面对突如其来的闭馆通知,只能待在酒店里录下表达委屈的视频。
5、本地居民生活在更广泛的层面受到影响,免不了发各式各样的牢骚。一名居住在北京、微博名标注“作家”的网友7月30日凌晨就发微博质疑,受预警影响,周末全市多条公交线路停摆,多处地下停车场禁用,所有演出取消——这样的应对是否有必要?
6、当天,雨势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,这条微博也没引起太大关注,直到第二天上午,房山、门头沟等地区受灾的画面在社交媒体传播开来,人们才意识到这场灾难有多严重。
7、不少网友也因此通过微博喊前述那名作家“出门游泳”,微博平台给予她禁言的处理。发牢骚的心情可以理解,就在10天前,北京市防汛指挥部也发布了提示,“20日夜间至22日白天,全市将有大到暴雨,请市民稳妥安排出行,远离河道和危险山区。倡导全市有关单位21日采取错峰上下班,确保安全。”但市民真实的感受是,这场雨并不大,不少人还编段子调侃“准备了个寂寞,雨都下到哪儿去了”。也有人质疑,一点事就预警,有关部门是不是怕担责、过分小心了。
8、其实还真不是。我国现行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,是为了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,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,依据气象法、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》于2007年制定的。而这部总体应急预案的目的,就是要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,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,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9、当应急预案启动时,一些防灾减灾的必要手段,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,这也是人们有时不太理解的地方。但也许“你所看到的毫不费力,是因为背后的默默努力”,一些灾害并未造成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,正是因为预警及时、措施得当,减小了对个人生活的影响,才会让大家感觉轻松度过。
10、反之,面对预警掉以轻心,有时会面临无可挽回的损失。针对2021年发生的郑州“7·20特大暴雨灾害”,国务院调查组的调查报告显示,在气象部门发布了两次暴雨红色预警后,相关负责人仍没有足够重视,行动不果断,仅建议“全市不涉及城市运行的机关、企(事)业单位今日采取弹性上班方式或错峰上下班”,且媒体网站发布上述建议要求时,人们早已正常上学上班了,错失了有效避免大量人员伤亡的时机。
11、既要做好防灾减灾,又要尽可能降低对老百姓正常生活的影响,这依赖于科学的决策,对政府的治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。
12、不过,极端天气的预报一直都是个难题。比如郑州的那场暴雨,报道显示,7月14日开始,河南省气象部门就已关注到此轮降水,16日晚就已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,从大范围来说,已经预测到了降水过程,但是降水的核心区域究竟会在什么地方,其实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,很难准确预测。
13、中国天气气象分析师胡啸曾在受访时介绍,这就像用渔网捕鱼,如果鱼太小、网眼太大,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就难免会成为漏网之鱼。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也表示,当“小鱼”游走各地,提前定位、布网仍然是全球气象界很难触及的“天花板”。目前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量约为38分钟,对于某个具体的强对流天气事件而言,气象部门可以提前数小时到数天划出大概范围,但很难具体发布预警至某县(区),精确到分钟级或小时级。
14、比如去年5月,广东曾遭遇“最强降水”,但广州居民却只是感受到“和风细雨”。广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回应称,该暴雨过程是基于季风暴发而预报的,整个广东都处于非常有利于降水的形势。那两天广州的南边、北边和西边都在持续降雨,不少地区发布暴雨红色预警,但广州中心城区仿佛顶着一把无形大伞。出现这种情况,和暴雨预报中的传统难题,即“预测落区”有关。
15、预警难免出现误差,人们也就难免产生“狼来了”的错觉,所以预警一直在追求更高的“准确性”。北京市气象台7月31日10点就分区域发布预警信号,门头沟、延庆等9个区依然是红色预警,而7个城区降级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。更为精准地预警也能帮助群众更好地安排生活,躲过气象灾害。
16、对个人来说,面对灾害预警信息,还是要保持警惕,毕竟每次灾害都是独立发生的事件,并不是每次预警后都只迎来“和风细雨”,侥幸心理有时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。7月30日,一支45名老年人组成的旅行团从河北保定野三坡景区游玩返京,因河北省高速封闭不让通行,选择经房山区十渡绕行,被雨困住、前后两难。老人抱怨,错过返程时间,仅仅因为旅行社要求他们“多听一节课”。
17、面对防灾减灾措施对社会运行以及个人生活带来的影响,我想每个人还是要尽可能地理解,这是整个社会应对灾害所付出的必要成本,一旦灾害造成损失,会落在具体的某个人或者是某一群人头上,很难保证这个人不是你我。作为社会成员,如果我付出一些可以接受的成本,去避免那些他人无法承受的悲剧,我想说我愿意。
18、来源:中国青年报
19、流程编辑:TF060
以上就是关于【中国青年报:收到灾害预警,我们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】相关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