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温故|小小月饼里藏着时代大变迁,不变的是团圆滋味】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,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!
1、明天是中秋节,又到了家家户户团圆吃月饼的日子。作为这一天餐桌上的“灵魂角色”,几十年间月饼的变化着实不小。从曾经硬邦邦的“节令主食”,到一度成为“交际食品”,如今回归质朴本色,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符号……透过小小的月饼,可以看出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,品出不同时代的团圆滋味。
2、曾是人们离不开的“节令主食”
3、中秋佳节,阖家团圆,月饼永远是这一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角色。不过,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月饼可没现在这么“花里胡哨”,而是政府相关部门特别重视供给的“节令食品”。
4、1956年,正明斋糕点铺正在赶制干菜馅月饼。卓志摄
5、据北京日报1953年9月2日2版《市百货公司和合作总社等 委托私商加工制造月饼》报道,为了满足市民及社员吃月饼的需要,当年,市百货公司和合作总社特委托本市糖果糕点和土产食品业同业公会90多户糕点铺加工制造各种月饼,加工的月饼除自来红、自来白、提浆和广东月饼等6种外,还为回民准备了好几种清真月饼。
6、1955年,市第一食品生产合作社从8月下旬起就开始为市民生产月饼。(1955年9月28日《北京日报》3版,《本市国营商业部门积极准备节日用品》)1964年,月饼的品种除提浆、黄酥和自来红、自来白月饼外,还多了甜肉、咸肉、姑苏、豆沙、枣泥等品种。稻香春食品店生产的一些有特殊风味的月饼,除在本店销售,还供应西单食品商场、百货大楼等处。当年9月份以来,全市有1000多家零售店销售月饼。(1964年9月15日《北京日报》2版,《中秋月饼品种多质量好》)
7、但是那些年月饼的口感,和当下还是没法相提并论的。首先是硬。那时候,京城月饼市场上的主打品种是京式月饼,这是老北京的传统食品,主要有自来红、自来白、提浆等品种,这三种月饼表面颜色不同,馅里都有青丝、红丝、核桃仁、冰糖块。(1997年9月19日《北京日报》5版,《月饼乱弹》)不过,受当时生产工艺的制约,这些月饼普遍皮易干、芯易硬、仁易碎,甚至还会出现烤糊了的现象。据北京日报1955年9月4日2版《第一食品社糕点车间建立青年监督岗》报道,这个车间过去经常把月饼、什锦酥等食品烤糊了。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,老师傅们提出合理化建议,集中精力注意炉温,并把烤盘的里圈加一道木框,终于防止了月饼烤糊的情况。那些年,吐槽月饼可以硬到作车轮、当砖头的讽刺漫画还经常见诸报端。
8、其次是油厚糖重。据北京日报1997年9月12日8版《月饼风景线》记载,那些年,吃油厚糖重的月饼是中秋节里一件郑重的大事。当时能吃到的月饼主要是“自来红”和“自来白”。按传统做法,这两种月饼的馅里应该有冰糖、白糖、枣泥、澄沙、豌豆、山楂和青丝红丝,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实际上这些月饼馅里基本只有白糖和油,顶多加上几块硬邦邦的冰糖,咬起来咔嘣咔嘣响。
9、即便如此,月饼也是那时候备受人们青睐的珍馐。中秋节前,不少家庭都会早早地备好月饼,这时的月饼,不光是“节令食品”,更是中秋正日子餐桌上当仁不让的“主食担当”。上世纪60年代时,月饼需要凭票购买,孩子们早早就会掰着手指头计算着吃月饼那天的到来,但不到八月十五,大人是不会给月饼吃的。(2010年4月18日《北京日报》7版,《月是故乡明》)
10、1963年,刚生产出来的月饼正在检斤准备送往市场。 李晞摄
11、供销两旺中品尝甜蜜滋味
12、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,月饼的供应量显著提升,品种也越来越丰富。据北京日报1979年9月23日1版《今年供应的月饼数量、品种大量增加》报道,当年,市食品公司生产的月饼达966万斤,品种达70种,双双突破历史最高纪录。月饼从此跨入供销两旺的时代:1980年,仅市酿造工业公司便推出56种汉民月饼和近50种回民月饼;1981年,全市城郊共安排月饼生产2000万斤,比上年同期增长20%;1987年,仅市糕点公司系统投放市场的月饼就有近200个品种,计划生产8250吨,若按二两一个来算,足有8000多万个……
13、1982年10月1日,人们在北新桥菜市场里选购月饼。 胡敦志摄
14、“掰开一块方形月饼,里面露出一只鲜香的咸蛋黄,尝一尝,没有甜腻的浓香,却口感清爽,别有风味。它叫蛋黄月饼,是将在今年中秋佳节为大家助兴的110个新品种月饼之一。”这段文字,来自于北京日报1984年8月29日2版的消息《中秋月饼品种多数量大》,在这一年,如今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蛋黄月饼面世了。据报道,那年的中秋月饼,新品种还有儿童菠萝月饼、黄油喜字月饼、红果月饼以及仿泰国的泰古月饼等上百种,由于更换了部分模具,月饼的长相也不再一概是圆头圆脑的旧模样,而且增加了小包装规格,作为礼品更显出富丽堂皇。1986年,市糕点六厂推出了软型京式月饼,经过调整产品配方、改进生产工艺后的月饼柔软适口,保存期也延长了。(1986年9月14日《北京日报》2版,《京式月饼软了》)
15、据北京日报1987年10月6日1版《京城月饼知多少》记载,那些年,未到中秋,一个个喜气洋溢的月饼展销棚就早早地星罗棋布于街边,用五颜六色彩带装饰的商店里醒目地打出“月饼展销”的招牌,熙来攘往的人们拎着一盒盒包装精美的月饼乘兴而归,京城处处月饼飘香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,本市的月饼行业马力全开,围绕着挖潜、创新、引进等方方面面下足了功夫:市糕点二厂派名师多次前往故宫档案馆,查阅御膳房的各种糕点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,最终研制出了入口易化、松酥绵软、香味浓郁的宫廷系列月饼,还在红学界人士的帮助下仿制出红楼系列月饼;通过搞活流通,闻名遐迩的广州“陶陶居”月饼,上海的“月宫宝盒”“特色百果”等许多外地月饼争相涌入京城;在不断创新研发中,饼皮按西式蛋糕制法做的新式西法月饼、专供糖尿病人的无糖姑苏月饼、为忌食油荤的人们推出的素馅清真月饼纷纷亮相……那一年,人们曾用一句话来形容当时的月饼市场:技融古今中外,货来四面八方。
16、北京日报1989年8月25日2版的《中秋月饼展望》报道中,这样总结了那个年代人们对月饼需求的转变:从重数量转为重风味,昔日的“当饭吃”已发展到“讲品尝”;从购买硬型转为选择软型,“硬砖头”月饼逐渐退市,取而代之的是质地绵软细腻、薄皮大馅的软月饼;从无选择消费转为追逐名特优,稻香村、桂香春、正明斋、大顺斋等老字号以及各地名特月饼供不应求;从重实惠转为重装潢,包装精致、喜庆吉祥的盒装月饼渐成人们选购的时髦礼品。
17、随“月饼大战”跌入“交际食品”怪圈
18、一路高歌猛进中,京城月饼市场逐渐呈现出“井喷”态势。进入上世纪90年代,“月饼大战”成为频频见诸报端的热词。
19、上世纪90年代,月饼礼盒非常流行,每年都是商场展柜上的明星。 张风摄
20、1992年中秋前夕,北京产的数十吨月饼进入湖北、四川、安徽等全国十余个省市市场。几乎同时,广州酒家的月饼首次直销京城,空运来京的香港“帝皇”月饼成为燕莎商城里的抢手货。据北京日报1992年9月2日3版《香港内地中秋“交流” “月饼大战”热闹非凡》报道,当年,香港销往内地的月饼数量已高出任何一个海外地区,而由内地运至香港的月饼也在市面上占有一席之地,市场争夺颇为激烈。
21、在“群雄并举”的局面下,月饼的质料和装璜都更加“脑洞大开”:馅心不再是简单的甜、咸、鲜,保健、营养成为主打卖点,什么黑米鲍鱼、高粱枸杞、虫草、灵芝、人参、燕窝,甚至蝎子、蚂蚁……几乎是补品就可入馅,以至于人们戏称,这些月饼摆到中药店里去卖也不为过;饼皮制作上,不少厂家一改过去用白面粉做饼皮的单一传统制作方法,以蔬菜、黑米面做皮,成为口味独特的绿色月饼、黑色月饼;包装上更是大做文章,传统的纸盒、铁盒已“落伍”,彰显华贵和文化气息的仿古漆盒、锦缎盒、音乐礼盒、线装书式盒、柳条和竹编提篮琳琅满目,不胜枚举。(1993年9月22日2版,《今年月饼品种多》)
22、然而日益“出奇”的馅料和越来越豪华的包装,也将“月饼大战”引入了一个“怪圈”——各种材质美轮美奂的包装还嫌不够,智能型、多功能的包装出场了:有的月饼盒拍平了能当棋盘使,有的合起来就成了钓竿盒或字画盒;月饼还有了身价远高于自身的“陪嫁”:茶叶、茶具、餐具、咖啡、洋酒,甚至干鲍鱼,实在没法往月饼盒里装的色拉油、大米、书包,也会在购买时附送……一句话,生产厂家谁都想玩儿个“一招鲜”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人头地。
23、但厂家对月饼的种种“塑造”并没能让消费者领情。人们最直接的感受,是月饼价格越来越离谱。据北京日报1993年9月20日2版《“我吃月饼,还是月饼吃我”》报道,当年,大批高档月饼的售价坐上了“登月火箭”,最流行的铁盒装“七星伴月”,8块月饼依馅心的不同,便宜的五六十元,高档的888元,而甲鱼、燕窝等珍奇月饼,包装豪华的礼盒里只有6块月饼,售价却在988元至1200元不等。突破千元一盒的月饼,创出了本市月饼价格的历史之最。1997年中秋节过后,京城不少商场、酒楼前依然设有摊位叫卖月饼。售货员把拆开的一个个异常精美的月饼盒甩在一边,掏出仅有小塑料袋封装的“裸体”月饼任由顾客挑拣。小摊儿从节后摆了半个多月仍不乏顾客,很多人表示:“外面花里胡哨的包装没有用,现在感觉才叫货真价实呢!”(1997年11月17日《北京日报》8版,《包装的误区》)
24、北京日报在1998年10月5日3版的《月饼渐成“交际食品”》报道中,曾发布了当年零点调查集团对老百姓中秋买月饼、吃月饼习惯的调查数据,结果5000余名被访者中,49.1%的人过节的月饼是别人送的或单位发的。研究人员认为,彼时月饼的功能,有些类同于节日卡。无论亲友相送、单位赠发、客户回敬,月饼越来越超越食品的特性,而成为一种“交际食品”。
25、“正本清源”找回文化美食本真
26、2001年,月饼界出了件大事儿——南京冠生园用陈馅做月饼的“猛料”被媒体曝光,引发了市场的轩然大波。一时间,全国乃至北京的月饼生产厂家和销售商家都着了大急,纷纷加大对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管理,而关于月饼到底应该是“交际食品”还是“百姓节令美食”的争论也更趋白热化。《月饼忧思录》《极品月饼您买吗?》《月饼价格虚高》《月饼只是陪衬?》……那些年,仅看北京日报每到中秋前夕的这些报道标题,就足以感受到月饼带给人们的纠结——月饼,到底该是什么样的存在?
27、2003年,月饼新国标正式启动:果仁类月饼中的果仁含量不得低于馅料总量的20%,果酱类月饼中的果酱含量不得低于馅料总量的25%,“纯莲蓉”馅料中的莲子含量必须达到100%,月饼中的糖含量由53%降低到45%。(2003年7月30日《北京日报》5版,《中秋品尝“国标”月饼》)同年,中国社会调查所公布的最新市场调查显示,只有4%的消费者认可月饼每盒200元以上的价位,75%的消费者则认为,每盒月饼的售价应该低于百元,而且月饼馅是否够“国标”才是最重要的。(2003年8月22日《北京日报》6版,《“天价月饼”不受待见》)
28、2005年7月4日,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公告,对月饼价格、质量、包装及搭售等有关事项做出规定,其中明确指出,月饼销售不得搭售其他商品。同年9月5日,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发布《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》,限制月饼过度包装,明确规定包装成本应不超过月饼出厂价格的25%。据北京日报2005年8月22日7版《月饼搭售商品销声匿迹》报道,在国家相关规定约束下,当年月饼柜台明显比往年“干净”,没有出现搭售茶叶、红酒等其他商品的现象,而且有的商场还推出了有偿回收月饼包装盒的环保行动。
29、2011年,国家新颁布的《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正式施行,明确规定禁止包括合成色素在内的27种食品添加剂在月饼中使用,同时对防腐剂的使用量也进行了限制,月饼的保质期也普遍从原来的90天减少为60天左右。(2011年8月19日《北京日报》6版,《月饼回归“本色” 主打健康安心》)
30、2013年,中央纪委常委会召开会议,要求坚决刹住中秋节公款送月饼送节礼、公款吃喝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。次年,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了公款送月饼等“四风”问题举报窗。据北京日报2013年9月22日1版《豪华月饼包装几近绝迹》报道,以往中秋节当天和之后的几天内,豪华月饼包装时常会出现在垃圾中,但当年转运的垃圾中,最“豪华”的包装盒也不过是软纸壳包装,即超市里卖百十块钱的那种。
31、……
32、月饼到底该是什么样的存在?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大力监管和引导中,市场作出了最真实的回应。据北京日报2020年9月17日6版《文创月饼出炉:主打拼颜值+“再利用”》报道,当年,各式文创月饼扎堆儿上市。国家博物馆推出的“月光礼盒”里,四款不同口味的月饼外表分别被做成月球、星轨、黑洞和星云的造型,月饼的盒子也有玄机,炫彩镭射光封套将国博馆藏“天文图”碑拓片秀出来,现代手法镂空设计让星空轨道呈现在月饼盒盖上。工作人员介绍,盒子里小夜灯的电池可以更替,不仅可以点亮星空,而且盒子还能用于收纳重复利用。不少网友为“再利用”点赞。一位网友说,各式各样的月饼盒每年都是“鸡肋”,尤其是有些外形不规则的盒子,用不上只能丢掉,其实这是一种浪费。博物馆的月饼,不仅有文化元素,盒子还能再利用,品尝美味,品味文化,还能避免浪费,一举三得。
33、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。它首先是一种美食,其次是一种情感的寄托。中秋节因为有了月饼这个载体,也成为传统节日中极具“人气儿”的一个节日。从月饼的“变身”中,不难看出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与提升。
34、2013年中秋前夕,北京地铁站里,商家摆出的仿真大月饼引来乘客围观。 李文明摄
35、资料来源: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
36、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| 记者李思源
37、流程编辑:U016
以上就是关于【温故|小小月饼里藏着时代大变迁,不变的是团圆滋味 具体是什么情况?】相关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