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碎双腔龙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7年,著名古生物学家爱德华·德林克·科普(Edward Drinker Cope)的手下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现了一块巨大但不完整的脊椎骨化石,高度1.5米。经过研究,科普认为化石属于梁龙类,完整时的高度可达2.7米。根据这块巨大的化石,科普命名了双腔龙属下的第二个种:易碎双腔龙(Amphicoelias fraillimus)。
易碎双腔龙仅有的这块化石(编号为AMNH FR 5777)由于结构很差,最终破碎遗失了,这和它的名字非常贴切。
尽管化石遗失了,但是在命名论文中留下了关于化石的详细介绍,还有细致的化石素描图。人们相信,易碎双腔龙是真实存在的,它是地球上出现过的体长最长的脊椎动物,同时也是最大的陆生脊椎动物。
关于易碎双腔龙的争论一直集中在其是否存在。
但是古生物肯尼斯·卡彭特(Kenneth Carpenter)从另一个角度出发,有了新的发现。根据留下的化石素描图,卡彭特将其与其他蜥脚类恐龙的化石进行对比。
他发现易碎双腔龙脊椎骨的特征(椎骨表面的板状突起及气腔化的神经棘)与梁龙类脊椎骨有区别,反而与雷巴齐斯龙类的脊椎骨相似。按照这个发现推测,易碎双腔龙如果真的存在,那么它应该属于雷巴齐斯龙类。
【#易碎双腔龙#】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